北大谢晓亮: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研发更快 不会命名为"中国抗体"
抗体是用Y字型结构上的两把“钳子”,来捕捉抗原。这钳子嘴的形状以及与抗原结合的强度,取决于它氨基酸的序列。这里我要强调,我们特别需要单细胞的测序技术,因为每个B细胞通过V(D)J重组只产生某个特定的抗体蛋白。 神奇的是,这107-8种产生不同抗体的B细胞,在抗原还没有来的时候,已经在血液和淋巴液里产生了。而当某一种抗原到来后,与它结合的抗体是怎么被发现和富集的呢? 在B细胞在未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中,这些抗体分子IgM被放在细胞的表面作为B细胞的受体 (B-cell Receptor, BCR)。这些细胞一直不分裂,直到某个抗原,比如S蛋白,结合到BCR上,给这个B细胞一个信号,它就被激活了,开始细胞分裂,1变2,2变4,这种B细胞就被富集了。 然后被富集的B细胞演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IgG抗体到血液和淋巴结。而记忆B细胞留在骨髓和淋巴结很长一段时间。 因为记忆B细胞表面覆盖着BCR也就是细胞受体。我们可以用新冠抗原把记忆B细胞从康复病人的血里分离,出来测序。 记忆B细胞的IgG抗体和浆细胞分泌的IgG抗体, 接受同样的抗原,因为它们两对钳子的可变区的序列和结构都是一样的,只是在这固定区序列和结构不同,因为它们用的是C区域序列,而不是V(D)J。 让我们看IgM和IgG抗体随着时间的变化,第一次感染后,3天内出现IgM抗体,量不是太大,保留时间不长。 顺便说一下,钟南山院士的团队的抗体检测就是检测IgM抗体。这方法很简单,只用手指上取一滴血就可以了。但是感染后必须要等几天才能知道。 我们想找的IgG一两个星期以后才出来。持续3、4周,之后会减少。所以我们需要回访的出院病人需要在这个时间段,如果康复时间太久了,IgG的量会越来越少。人类的免疫系统可以保证,如果第二次感染再发生的时候,免疫反应可以产生大量的IgG。 好,原理是这样的,实验怎么样?这是云龙和文洁,孙文洁是我们中心的生物信息专家,他们拿到的一号病人数据。 这里的六个记忆B细胞,它们的重链和轻链都有同样的V(D)J序列,他们来自同一个母细胞,也有随机的点突变。我们的假设是拥有同一种V(D)J序列的细胞数目越多,该细胞越有可能有好的免疫功能。这成为我们的第一筛选标准。这个选择标准在传统的单细胞克隆方法里,难以实现。因为我们有高通量的单细胞测序,就可以利用这个假设来高效得筛选。 另外我们拿到这个V(D)J序列,就可以在体外生产这个抗体。利用这个生物学的中心法则,我们可以交给一个公司来做。 用这种方法我们找到了一些与S蛋白有很强结合力的抗体,也找到了几个中和抗体。但是这种方法的效率还是不够高,因为抗体的种类还是太多了。 后来我以前哈佛的博士生张旭加入了我们。她把小磁珠跟S蛋白或RBD连接起来,用这块磁铁把能和S蛋白或RBD结合的记忆B细胞从血液中分离出来。这样一来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找到抗体后我们首先就测它的结合强度。抗体与S蛋白结合强弱是以结合常数来衡量的。(左图)横轴代表抗体在溶液中的浓度,竖轴代表与S蛋白的结合程度。抗体的浓度越高,结合程度就越高。当结合程度达到50%,抗体的浓度就是它与S蛋白的结合常数,这个抗体是40pM。这个数越低,表明结合强度越高。虽然听起来抽象,但这40pM 对应每升血液里只需要打入6毫克抗体,当然是越低越好。 中和抗体需与ACE2竞争。根据近来文献报道,ACE2与S蛋白结合常数是35nM(右图),比抗体与S蛋白的结合常数高得多,所以结合强度低得多。 但我想强调,抗体结合力强不一定有中和能力,还要看结合的是不是S蛋白上关键部位。所以我们必须要做病毒的中和实验。 郑英慧是我们实验室做中和实验的能手。我们先做的是假病毒实验,因为不需要P3实验室。这个横轴还是中和抗体的浓度。当抗体浓度特别高的时候,在细胞培养液里的病毒与抗体结合,而不进入细胞,当抗体浓度低的时候可以看到它进去,病毒进入细胞通过荧光指示。当抑制强度达到50%的时候抗体的浓度被称作半抑制浓度,对于这个抗体我们当时看到的是50pM,是0.008微克/毫升,这是模拟病毒在人的细胞体外实验。下一步就是到P3实验室看真的病毒被抗体抑制的情况。 这是最近从P3实验室得到的数据,让我们非常高兴。这3个抗体的半抑制浓度都小于1μg/mL,(1-10nM)。这个实验主要是看细胞的死亡。左图中,抗体浓度较低时,细胞受感染而凋亡。右图中,在中和高抗体浓度的时候,病毒感染被有效抑制。 总结一下,我们已经从70个康复期病人血浆里的三十万个B细胞中,筛选出300个富集度最高的Ig G抗体序列。 根据这些序列已经生产出300个抗体蛋白,正在测试, 目前已筛出一大批高结合强度的抗体(Kd=10 pM-10nM)和多个有出色中和活性的抗体。 高通量单细胞转录组和VDJ测序,可直接检测B细胞的富集程度,使得我们可以快速精准地筛选出大量优质的中和抗体。 后续的动物实验已在筹划中,临床实验是下一步。 筛选出的中和抗体有两个应用。一是可以用于新冠肺炎的中和抗体治疗,更安全且针对性强。 二是用于短期预防,保护我们的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有效期大概3周,经过抗体改造有可能延长至3个月。 国内另外几个团队也一直在寻找中和抗体。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希望找到最好的抗体,尽早成药! 我们的工作为将来可能出现的疫情做好了准备。用我们的新方法,对病毒有良好中和活性的抗体应该在十天之内就可以找到。 (编辑:187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