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到底是个啥?七个问题看懂北斗全球导航系统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说,北斗系统充分借鉴、继承、发扬了中国航天独到的管理模式,同时创新了很多组织管理模式。例如建立了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对所有卫星导航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监测,让北斗系统学习改进提升。 北斗卫星发射使用的火箭为长三甲系列火箭,分为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三种构型。长三甲系列也是我国发射次数最多、适应性最强的运载火箭系列,目前发射次数达112次。从北斗一号系统开始,长三甲系列44次发射59颗北斗卫星,成功率100%。 近几年,长三甲系列火箭一直处于高强密度发射状态,连续5年摘得全国发射次数排名第一的火箭型号桂冠。为了实现两年半发射30颗北斗卫星,长三甲系列火箭还进行了适应性改进,满足三种轨道发射需求。 长三甲研制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介绍,长三甲系列火箭还具备大型卫星的双星发射能力、末级长时间滑行能力、窄窗口/多窗口甚至零窗口发射能力、低温推进剂加注后推迟24小时不泄出再次发射的能力,保证了长三甲系列能满足绝大多数有效载荷的需求。 七问:北斗建设中有什么困难? 杨长风曾在一段采访中讲述过北斗二号争分夺秒“保轨道频率”的故事。 导航卫星发射上天的前提是要有合法的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这是世界各国必争的宝贵资源。2000年4月17日,我国在国际电信联盟组织争取到了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按规定,必须要在7年有效期内发射卫星并成功收到信号。 实际北斗二号立项是2004年,只有3年时间,必须要研制和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这一过程一般来说需要5年。这颗星不仅是北斗二号系统的首颗卫星,更肩负着启动北斗空间轨道位置和无线电频率的重任。 北斗团队夜以继日,赶在2007年4月初进入发射阶段。当时这颗卫星已经与火箭合体,竖立在发射塔架上等待发射,却突然发现应答机出现了异常,研制人员重新打开了火箭整流罩,检查卫星。 研制人员72小时没有合眼,及时排除了隐患。终于,2007年4月14日凌晨4时11分,卫星成功发射。4月17日晚上8时许,卫星传回信号,此时距离国际电联的“七年之限”只剩不到4个小时。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轨道频率资源,为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杨长风说,国外的技术封锁,成为制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的最大瓶颈。例如北斗二号研制初期,本打算从国外引进核心器部件——原子钟,但由于外方原因最终没能合作。但中国科研人员仅用两年,就攻克了原子钟这个最大技术瓶颈。如今,北斗系统原子钟精度,已经提升到每300万年差一秒。
(编辑:187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