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丨“新基建”数据中心如何助力“新冠”战役?
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也使得网络带宽负载量急剧增加,这就会带来较长的网络时延的挑战。疫情居家期间,特别是在晚上,各大直播平台、视频APP、手机游戏等同时在线人数众多,经常出现画音不同时、卡顿等情况,这对用户来说是不佳的使用体验。 当然,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数据中心内部,也来自数据中心间(DCI)流量、骨干网流量。面对各类突发流量,需要有新的技术来避免关键应用数据报文的丢弃。IEEE、IETF、CCSA、ODCC等国际国内标准组织都在进行相关的标准制定工作,包括PFC、ECN等一系列网络无损的解决方案被提出来。更进一步,DCI的网络无损也需要加快研究,通过加强网络的大带宽低时延和无丢包的设计建设来加持云计算数据中心更强的计算服务能力。 4. 发展思路 数据中心未来将如何应对突发的流量?未来的发展思路就是高密度部署的大型云数据中心与模块化部署的边缘数据中心相结合来攻克难关。 一方面,面对海量数据的增长,云数据中心采用高密度部署,规模将越来越大。云计算通过对软硬件资源的虚拟化,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让用户通过网络随时随需地获取计算资源。面对数据量和计算量的爆发式增长,云计算对软硬件资源的虚拟化使得数据中心单机架中的服务器的功率密度大大增加,一个服务器机架的功率可达到十几甚至几十千瓦。通过云数据中心这样的高密度部署,使得云计算有充裕的资源进行弹性扩容,从而解决计算能力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应对网络传输性能的挑战、降低时延,将会部署大量的边缘数据中心,模块化部署将会加快边缘数据中心上线。5G时代各类应用场景对时延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远程手术,就需要极低的时延来确保手术医生的操作准确度和实时性,2019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全球首例多中心5G远程手术中端到端的时延仅为20ms。传统的“云数据中心-端”架构对于实现如此低的时延具有局限性,所以更靠近用户的边缘数据中心应运而生。未来随着5G的加速,对边缘数据中心需求旺盛,规模小且快速上线将会成为边缘数据中心的特点。模块化部署将会是边缘数据中心快速上线的法宝,建设周期可以缩短到数月、甚至数周。 五、结束语 此次疫情无疑为无接触服务、云视频、远程办公学习、远程医疗等信息化新兴产业的推进加了一针催化剂,逐渐培养了用户适应远程、无接触服务的习惯,通过无接触的方式提升了用户之间的协作性和连续性,对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便利。相信疫情过后,特别是在中央将数据中心列为新基建之一后,数据中心及其相关应用产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通过云数据中心和边缘数据中心的协同,形成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数据中心作为新基建将会发挥更加重要作用,支持好各类信息化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编辑:187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