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丨万亿“新基建”下AIoT平台如何抢先卡位?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1929年10月28日,美国股市崩盘,日内下跌12.82%,并开启了为期数年的大萧条。此后美股跌跌不休,到1932年7月8日终于见底,相比1929年的市值最高点蒸发了89%。 大萧条让无数企业与家庭破产,每4个美国人就有1个没有工作。高失业率持续到罗斯福新政出台,国家开始大规模投资基建,以工代赈复苏经济,最终建成了7.8万座桥梁、65万英里长的道路、700英里长的飞机跑道、1.3万座游乐场以及12.5万座军用和民用建筑,金门大桥、胡佛水坝、林肯隧道等大型基建拔地而起,为美国走出衰退甚至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提供了长效引擎。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也备受冲击,大量仰赖出口的中小企业破产,沿海地区就业率出现危机。随后四万亿投资计划紧急出台,对铁路、公路、机场、水库、电网等公共领域的基建设施大幅投入,不仅在国内实现了稳定经济、拉动投资、提升就业等目标,更为世界经济复苏打下基础。 2020年,冠状肺炎这只黑天鹅的羽翼笼罩全球,截至3月27日全球确诊病例超过53万人。疫情激发了全球市场的系统风险,短短10天内美股四次熔断,连巴菲特都直言这前所未见,全球股市一片愁云惨雾,绿得叫人发慌。 根据历史经验,在全球性经济危机面前,政府主导的大型基建投资是将经济从衰退泥潭中拉出来的有效手段。2008年的4万亿让中国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全身而退,而这一次政府则重磅加码,推出针对“新基建”的数十万亿巨额投资。 以“新基建”突围经济泥淖 所谓“新基建”,是立足于高新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区别于传统铁路、公路、机场的“铁公基”三大项。3月4日,中央明确指示,要加快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逆周期调节手段,“新基建”相关产业链将长期受益。 国家自上而下全力推动的新基建节奏迅猛,要以硬核科技补足产业短板,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截至3月1日,全国仅8个省份已经公布的计划总投资额就达到33.83万亿元。 与传统基建投入不同,“新基建”不仅仅是国家主导的投资行为,除了以投资拉动经济、以基建改善民生之外,更是以科技力量突围经济周期的尝试。 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于1862年出版的《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周期》一书中,提出了市场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市场经济在运行中会周期性出现繁荣与衰退交替,并循环往复,具体表现为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在全球一体化浪潮来临之后,单个市场的波动如同地震震中,最终以连锁反应的形式横扫全球市场。 自1857年第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无数经济学家想要找出策略以规避衰退周期,但历史已经多次证明衰退周期可以尽量推迟,也可以尽早摆脱,但无法规避——这似乎源于资本主义中生产规模无限扩大与消费能力相对不足的天然矛盾。然而,科技创新的力量可以帮助市场经济快速走出衰退周期。 这句话看似老生常谈,却是朴素真理。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波特提出,创新会激发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刺激大规模投资,从而引发经济发展与新繁荣,摆脱旧有生产模式固化带来的停滞与萧条。 “溢出效应”夯实万物互联基础 相比“铁公基”这老三样基础设施,“新基建”无疑更符合熊波特所提出的“创新刺激大规模投资”的特征。尤其是5G基建,据中国信通院预计,到2025年5G建设直接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的产业链上下游及各行业应用投资将超过3.5万亿元,巨额投入会有力刺激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及就业,也为物联网所勾勒的万物互联蓝图夯实了雄厚基础。 5G技术是新基建的重点,因为全球正处于从移动互联网转型为物联网的升级周期,而通信行业同时具有科技和基建的双重属性,溢出效应明显,将为智能家居、智慧城市、车联网、远程医疗、大数据、智慧工厂等物联网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心剂。 物联网同样是本次新基建的重点之一。5G与物联网结合存在巨大想象空间,无论是主打消费牌的智慧家庭,还是以基建改善民生的智慧城市,在5G技术的加持下,都逐渐让智能体验能摆脱物理空间的限制,让有求必应的智能终端无处不在。 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发展的溢出效应同样对物联网好处极大。人工智能让物联网设备得以不断进化,智能化程度随着使用频次而不断提升,使用中产生的数据则持续上云,反哺人工智能的学习与发展,甚至可以实现AI能力的云端下发,以减轻本地端的运算压力,同时云服务也让跨协议、跨平台的万物互联真正成为可能,而国内早已有许多企业已经在物联网领域发力“新基建”,例如全球化AIoT平台涂鸦智能。 以标准化成就物联网领域的Android 涂鸦智能是一个全球化智能平台,“AI+IoT”开发者平台,连接消费者、制造品牌、OEM厂商和零售连锁的智能化需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人工智能物联网的解决方案,并且涵盖了硬件接入、云服务以及APP软件开发三方面,形成人工智能+制造业的服务闭环,为消费类IoT智能设备提供B端技术及商业模式升级服务,从而满足消费者对硬件产品更高的诉求。 (编辑:187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