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世勃教授:新冠病毒疫苗能否研发成功,取决于病毒
我们对EK1多肽进行了优化,在其C端用不同长度的PEG连接胆固醇,后来发现其中一个叫做EK1C4的活性比EK1和新冠病毒HR2P多肽细胞融合抑制活性高出240倍,它抑制假病毒活性是EK1和HR2P的150倍,可以说是最有潜力的广谱抗冠状病毒药物的候选,它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可以到1.3nmol,这是非常有效的。 我们发现EK1C4能够抑制6种人的冠状病毒的膜融合,3种蝙蝠的冠状病毒的膜融合,而且活性比EK1多肽高出100到200倍。它还能抑制人的冠状病毒(假病毒)和2种蝙蝠SARS相关病毒(假病毒)感染活性。除此之外,我们还研究了其对5种活的人冠状病毒的作用,包括MERS冠状病毒、新冠病毒、OC43、229E以及NL63,发现它同样有非常好的抑制作用。 这些工作证明,EK1C4脂多肽是高效广谱的抗冠状病毒多肽,将来有望能以鼻腔喷雾或者吸入剂的形式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SARS-CoV、MERS-CoV感染,也可以预防和治疗将来新发与再现的SARS相关病毒(SARSr-CoV)的感染,这是非常广谱的。 (#图,高效、广谱抗冠状病毒多肽— EK1C4) 广谱抗冠多肽是防控现在和未来新冠疫情的最佳武器之一。刺突蛋白HR1区是研发广谱抗冠多肽药物的最佳靶点之一。因为它是S蛋白中最为保守的区域,特别适合于研发多肽药物。这个区域只能让40kD以下的多肽或小分子蛋白进去,而抗体的分子量在150kD进不去,因此并不适合开发抗体。但小分子又太小,没有力量阻止病毒HR1和HR2区的相互作用,所以最适合研发多肽。 这个多肽容易规模化生产,生产成本远低于抗体。我们现在国内有很多大的多肽公司,把序列交给公司以后,大概一个月或两个月可以生产一公斤的cGMP多肽用于临床使用。其成本是远远低于生产抗体的成本。多肽粉可以在常温下储存和运输,而抗体必须要低温储存和运输。多肽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冠状病毒感染,可以用鼻腔喷雾和雾化吸入,这个使用方法既方便又安全。比如我们要参加一个聚会,吃饭的时候不能戴口罩,可以带上这个小喷雾瓶,提前自己喷上,避免被别人感染。如果你得了新冠肺炎感染以后,可以买一个小的雾化吸入器放在家里面,多肽进入肺泡以后抑制病毒复制和感染,病毒载量大大降低,造成的肺损伤概率也明显降低。同时因为降低肺部病毒载量,也减少了感染家人或其他人的机会,可以说一举两得。 最后感谢我们实验室的青年才俊为我们抗SARS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谢谢。 Q & A 直播间观众提问与解答 Q1:今天您的报告中使用的新冠病毒英文名称为human coronavirus 2019即HCoV-19,这也遵从了以往对人冠状病毒命名的传统,但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ICTV)的冠状病毒研究小组(CSG)却建议将新冠病毒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和解释? A:在今年1月11日新冠病毒基因序列上线之后,媒体把它称之为“武汉肺炎冠状病毒”,第二天(1月12日)我和同事建议将肺炎冠状病毒命名为“肺炎相关的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PARS-CoV)”,翻译成“帕斯冠状病毒”,并投稿。然后在1月13号即第三天,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武汉肺炎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2月5号,我们有关“PARS-CoV”的文章发表在《Cell Mol Immunol》杂志上。2月9日,我和石正丽老师建议改名为“高传染性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TARS-CoV)”,翻译成“塔斯”或“踏死”冠状病毒,在《Virologica Sinica》(中国病毒杂志)上发表,这样更反映出这个病毒高传染性的特色。2月11日,WHO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冠状病毒病2019(COVID-19)”。在同一天,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ICTV)的冠状病毒研究小组(CSG)在bioRxiv预印本网站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将2019-nCoV命名为“严重的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但世界卫生组织并不认同,WHO的文件中还是用COVID-19病毒。2月18日,我和6位中国病毒学专家(包括多位新冠病毒发现者)以“新型冠状病毒需要一个截然不同的名字”为题目,在《柳叶刀》杂志发文,建议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人类冠状病毒2019”(HCoV-19),与WHO的COVID-19相对应,即病毒名和疾病名相对应。3月23日我和24位中国病毒学专家(包括多位新冠病毒发现者和新冠肺炎治疗小组负责人)投稿到一个中文杂志,支持HCoV-19的命名。 (编辑:187手机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